颅骨骨髓炎
一、概述
按颅骨所在的部位,颅骨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通常以经过眶上缘和外耳门上缘的连线为分界线。
1.脑颅: 位于颅的后上部分,有8块,它们共同围成颅腔,容纳脑。脑颅包括:额骨,1块,突出向前;顶骨,1对,头顶两侧;枕骨,1块,突出向后;颞骨,1对,颅两侧;蝶骨,1块,蝴蝶形,位于颅底中部;筛骨,1块,位于颅底前部。
2.面颅: 位于颅的前下部分,有15块,它们构成面部支架,并围成眶、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容纳视器、嗅觉和味觉器官。面颅包括:下颌骨,1块,位于下方,可活动,有牙齿;上颌骨,1对,与下颌骨相对应,有牙齿;腭骨,1对,位于上颌骨之后;鼻骨,1对,位于两上颌骨之间形成鼻背;颧骨,1对,位于上颌骨外上方,形成面颊部的骨性突起;犁骨,1块,位于鼻腔正中后下方,参与鼻中隔的形成;下鼻甲骨,1对,位于鼻腔外侧壁下方;泪骨,1对,位于两眶内侧壁;舌骨,1块,游离于喉上方的舌肌群中。
二、病因
颅骨骨髓炎的病因包括:在开放性损伤过程中颅骨直接被污染,而伤后清创又不够及时或在处理中不够恰当;头皮损伤合并伤口感染经导血管蔓延至颅骨,或头皮缺损使颅骨长期外露坏死而感染;开放性颅骨骨折,累及鼻旁窦,中耳腔和乳突。
三、临床症状
急性期局部头皮呈红肿压痛等炎性反应,远处头皮可有水肿,邻近淋巴结肿大,并可伴有发热,倦怠,寒战等全身症状,外周血中自细胞可增高,如治疗不及时或炎症未能控制,感染可向颅内或颅外扩展,向外形成骨膜下脓肿;向颅内可形成硬膜外脓肿,脑膜炎或脑脓肿,感染性静脉窦栓塞等。 颅骨感染迁延未愈可转成慢性骨髓炎,局部表现可有头皮下积脓或破溃成窦道,窦道有时闭合,有时破溃流脓,脓液中可杂有坏死的小骨块,当排脓不畅时,局部及全身症状增剧。
四、检查诊断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能有外周血中白细胞可增高。
影像学检查:
1.颅骨X线平片 一般在颅骨感染后2~3周才能在X线上呈现改变,90%表现为地图样骨质破坏,界限较模糊,或为虫蚀样骨密度减低,慢性者在骨破坏区周边可有骨硬化带,界限较清晰,半数有游离死骨,死骨形态不整,大小不一,病灶可为单一的,也可为多发的或较弥漫的。
2.颅脑CT扫描 有助于颅内脓肿的诊断,合并硬膜外或硬膜下脓肿时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脑外出现菱形低密度区,增强检查内缘有均一明显带状强化,同时伴有邻近脑组织水肿。 根据头部局部表现及颅骨X线平片所见,一般不难作出诊断,由于头皮感染,颅骨骨髓炎和颅内脓肿三者往往紧密相关,对疑有颅内脓肿者应行CT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