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因病理
[病因]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化脓菌由某一部位的病灶进入血流而引起,常见的病灶多位于体表,如疖、痈、毛囊炎、以及扁桃体炎、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等。但亦有查不出原发病灶的。无论有无原发病灶,血流中有细菌,是造成骨髓炎的先决条件,但还必须具备有诱发的条件,才能造成骨感染。其条件如下:
(一)机体抵抗力: 骨髓炎的发病决定于人体抵抗力的强弱, 所以在临床上常看到有些患者很严重,有的就很轻。 影响抵抗力的因素很多, 如久病初愈、 体弱、 营养不良、过度疲劳、着凉等因素。
(二)局部抵抗力: 创伤不是引起骨髓炎的直接原因, 但与发病可能有间接关系,在临床上病人常主诉有创伤史,可能由于损伤使局部抵抗力降低,有利于细菌繁殖。
(三)细菌的毒力:毒力大者发病重;细菌数少,毒力小者则发病轻。
[病理]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大多发生在长管状骨的干骺端,因是终末动脉,血流较慢,细菌栓子容易停留。细菌的繁殖和局部骨组织的变态反应引起一系列炎性病变,结果使骨组织坏死,形成一个小的骨脓肿。如细菌的毒力小,或者是机体的抵抗力强,则骨脓肿可限局化,形成限局性骨脓肿。但一般病灶继续扩大,侵及更多的骨组织,甚至波及整个骨干。
(一)脓肿形成:感染蔓延的途径有两个可能:
1.向外发展:骨脓肿向外发展,突破干骺端的密质骨,达骨膜下形成骨膜下脓肿,骨膜下脓肿逐渐增大而压力增高时,感染即经由骨小管系统侵入髓腔,也可穿破骨膜向软组织扩散。
2.直接进入髓腔:骨感染向髓腔的方向蔓延,脓肿直接进入髓腔, 髓腔内脓液压力增高时又经骨小管系统向外蔓延到骨膜下,形成骨膜下脓肿。
小儿骨骺板对感染是一道防线, 因此由于直接蔓延而进入关节的机会非常少。但是,成人缺乏这道防线,比较容易并发化脓性关节炎。干骺端处于关节囊内时,感染就能很快进入关节内,如股骨上端骨髓,多累及髋关节。有时,骨膜下脓肿可将骨膜的附着点剥离,使感染进入关节腔而引起化脓性关节炎。感染也可沿骨骺板蔓延,造成骨骺分离。
(二)骨包壳形成:感染蔓延到骨膜下,形成脓肿, 同时被剥离的骨膜、 由于反应形成新生骨,并逐渐增后,即形成骨壳。由子感染继续存在,骨壳本身亦遭破坏,故骨壳是不规则的,常有许多穿孔,称骨瘘孔。
(三)骨坏死,死骨形成:当骨膜被脓肿剥离骨面时,该部骨皮层即失去来自骨膜的血液供应而发生骨坏死,当骨的营养血管同时因感染而栓塞时,坏死更为广泛。凡与周围组织未脱离者为骨坏死,如炎症被控制,侧支循环建立后有可能再生,如与周围组织游离者为死骨,大小不等,大的甚至包括整个骨干。
(四)修复:修复和炎症的控制,是由于肉芽组织的作用, 将坏死骨包围,、死骨游离,小的可吸收或被排出;大的多需手术摘除。形成的骨包壳是维持骨干连续的唯一保证,因此取出大块死骨时,应该在骨包壳形成后。成人修复慢,易形成窦道,且可引起混合感染,持续多年不愈,有时因长期溃破甚至发生癌变。
临床上一般在发病后4星期内,死骨未形成前为急性期;以后为慢性期。 自抗菌素被广泛应用以来,由于细菌对抗菌素的耐药性增强, 和其它一些因素, 如未能早期诊断, 或治疗不当, 疗效仍不够满意,有不少患者变成慢性骨髓炎,形成窦道,经久不愈,甚至造成严重残废。所以血源性骨髓炎在目前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重庆贻青中院采用以“靶位透皮疗法”中医外治骨髓炎:
1、提脓拔毒 专属药效使坏死组织脱落、液化、将积存在病灶区内的各种至炎因子,随脓液通过窦道排除体外,改善瘀滞肿胀状态,调节又降低组织的酸化程度达到改善内环境。
2、穿透性杀菌 专属药效在局部形成柱状辐射环,持续、恒定于患区,而专属药效具有多靶点、重靶点起到强力的杀菌、抑菌作用,使病患区的毒性降低、防御机能增强。
3、专属药效使血管网、淋巴管网建立与畅通 病患区在得到营养物质的供应,促进肉芽组织、新生骨、扶正固本、增加骨与软组织的愈合能力,从里向外愈合,达到根本治疗骨髓炎的目的。